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八河局與台東教育電台合作宣導_台東海岸防救災防治理訪問

經濟部水利署負責全國水利事業之水區保育、治理、管理、調查、試驗、研究及規劃事項,在全省設置了十個河川局、三個水資源局、臺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以及水利規劃試驗所,第八河川局就是經濟部水利署設立在台東的下屬機關,主要業務是負責辦理中央管河川卑南溪水系、台東海岸、金門海堤等調查、規劃、治理、管理及防汛搶險工作。
Q1:台東海岸災害概述
台灣本島的海岸線長達1139公里。台東海岸北起長濱鄉樟原村北郊與花蓮縣銜接,南迄達仁鄉南田村塔瓦溪口與屏東縣分界,全長計172公里。以下分3區段跟各位說明各區段的海岸特性:
1.樟原村至富岡漁港:本段海岸包含砂礫石海灘、斷崖海岸、礁石海岸等不同類型海岸。歷年來八河局雖於較容易受災地區興建海岸防護設施,但尚有部分地區:如嘉平段、麒麟段之斷崖海岸因長年受海浪浪侵蝕而逐年退縮,致後側農地坍塌嚴重。
2.富岡漁港至利嘉溪口段:本段海岸為台東市區段海岸,居住人口眾多,故以保護台東市區居民為第一優先。近年來以突堤養灘增寬海灘之理念,除可以增寬海灘以減少海浪災害外,並可增加人與海之親水空間,兼顧居民閒暇休憩功能,此段海岸應以原有海岸防護設施改善及環境營造為重點。
3.利嘉溪口至達仁鄉:本段海岸大部分屬沙質海灘,灘質潔淨,在臨陸側多栽植木麻黃以防風砂。雖人口分佈較鬆散,但因海岸逐年退縮,每遇颱風季節,沿岸之村莊聚落、農地及墓地等仍易遭颱風巨浪侵襲而產生災情。
Q2:台東海岸退縮問題探討
相信在台東土生土長的台東人應該都有這個疑問,記得小時候到海濱公園的時候,穿過台東海濱公園的海堤要碰到海水還要經過很長的一段沙灘,隨著年齡的增長,那段沙灘是明顯的越來越短了。近年來八河局在卑南溪河口以南設置凸堤群攔砂後,海灘才又逐漸淤積出去。
海岸退縮不僅在台東海岸發生,在台灣大多數海岸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根據台灣海岸線變遷之紀錄顯示,過去多數堆積性的海岸已演變為侵蝕性的海岸,此一現象不但造成國土的嚴重流失、淹水災害的潛能增加,同時對於沿岸居民之生命財產亦構成莫大的威脅。造成海岸侵蝕之成因,除了波浪與潮流之長期作用、天然地形之阻絕、颱風波浪與暴潮之侵襲等自然因素外,還有許多人為因素,大致可歸納成5點:
1.大型海岸結構物攔阻漂砂:興建港灣防波堤、濱海工業區開發或沿海之抽砂造陸工程所產生的大型海岸結構物,都會攔阻海岸漂砂(例如大武漁港為防止漁港淤砂,興建攔砂堤攔阻砂源,使得北往南的輸砂行為受到攔阻,造成南岸省公路旁的海岸退縮,導致公路路基掏空及毀損)。
2.海岸輸砂來源減少:海岸輸砂的主要來源是河川,山區水土保育不良、水庫與攔河堰之興建、及河川砂石的過度開採,都會減少海岸的砂源(過去太麻里溪大量採砂石,使海岸補充砂源減少,於2001~2004年岸線呈現大幅度侵蝕,近年來才又淤積出去,對照歷史的航拍圖,最近十年間的海岸進退消長變化幅度約介於60~90公尺;我們比對1904年的台灣堡圖,在早期描繪的岸線比目前的岸線最多還要再延伸400公尺)。
3.沿海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引致地層下陷並導致海岸線後退。(屏東林邊)
4.興建不當的海堤(包括斷面設計不佳、堤線佈置不良、與堤頂高度不足)。
5.海岸地區土地利用及過度或不合法的開發。
台灣地理位置特殊,波浪方向不定,又常遭受颱風暴浪侵襲,因此海岸侵蝕問題嚴重,在沿岸低窪地區容易引致海水倒灌,為防止國土資源的持續流失與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幾十年來政府相關單位已投入相當規模之人力、物力、與財力於海岸保護工程方面,但成果非常有限。
Q3:海岸管理法概述及海岸管理法實施後對台東海岸的影響
1.「海岸管理法」已於104年2月4日公布施行,並且內政部依法研訂「整體海岸管理計                        畫」,並已於106年公告,以達成維繫自然系統、確保自然海岸零損失、因應氣候變遷、  防治海岸災害與環境破壞、保護與復育海岸資源等目標。
「整體海岸管理計畫」依據「海岸管理法」考量海岸侵蝕、洪氾溢淹、暴潮溢淹、地層下陷等四種法定海岸災害潛勢嚴重程度,劃設一級及二級海岸防護區位及指定其「海岸防護計畫」擬訂機關。其中,一級海岸防護計畫由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公告實施後3年內完成;二級海岸防護計畫由直轄市、縣 (市)主管機關於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公告實施後4年內完成。
台東海岸屬二級海岸防護區,海岸防護計畫擬定單位為台東縣政府。依據106年2月6日公告「整體海岸管理計畫」,於台東縣之二級海岸防護區有二處,一為成功鎮新港溪口起至八嗡嗡溪口止,岸段長度約9.4公里;另一則從台東市卑南溪口起至達仁鄉南田村止,岸段長度約70.7公里。兩岸段之海岸地區範圍:於濱海路第為平均高潮線往海岸線之山脊線或台11線省道為界所涵蓋之範圍,而近岸海域為平均¬高潮線往海洋延伸三海浬所涵蓋之海域。
2.以往海岸管理法尚未公告施實前,大家都知道海岸土地利用及退縮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為何至今海岸管理及治理成效仍然不佳呢?我們認為有3個主要原因:
A.缺乏統籌管理機關:雖然台灣海岸地區開發利用頻繁,但目前仍欠缺統籌的管理機關,整個海岸的管轄零碎分布在十多個部會局署機關中,如漁港屬農委會漁業署,但工業區專用港的闢建則屬經濟部之業務;天然災害或人為開發引致海岸侵蝕之保護工程由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海岸開發及海埔地之開發管理屬內政部營建署,但濱海工業區的開發則又由屬經濟部等等。此外,交通部運輸研究所港灣技術研究中心、中央氣象局、水利署、甚或國防部都有海域及近海水文的監測與調查。
B.缺乏專一的海岸法:除了欠缺統籌的海岸管理機關外,用以主導海岸發展秩序、維護海岸生態及國土資源的「海岸法」至今未完成立法,使得各管轄機關依據各種不同的法規,審核或管理其所轄海岸事務,導致整合性不足。
C.人為開發利用影響海岸及生態平衡:當工程規劃施工不當、或環境影響評估不縝密時,除了海域之物理、化學環境發生變化外,對海岸影響最明顯的問題就是海岸變遷及海岸生態失去平衡。例如:水庫興建或河川砂石採取引致海岸平衡發生問題、地層下陷造成海岸退縮及溢淹災害、海岸施設不當的構造物造成海岸環境及生態的破壞。
海岸管理法針對上述3個主要缺失,均有通盤的考量並改善,舉個例,因為台東海岸屬二級海岸防護區,所以爾後相關單位進行人為開發行為時,需向主管機關台東縣政府提出申請,並提出相關的興建計畫及進行整體性評估,如興建魚港是否因為突堤效應造成南側海岸嚴重侵蝕需進行整體性評估,非以往有經濟或其他需要即興建的觀念,而造成不必的人為破壞。
Q4:台東海岸防護及環境營造改善對策
八河局近年來都逐年編列經費辦理台東海岸的調查監測計畫,以健全台東海岸基本資料為首要目標,在天然災害或人為開發引致海岸侵蝕之防治策略上,分為短期策略、中期策略及長期策略:
1.近期策略:以保確及維護既有海岸防護設施之功能(海岸保護及防護區規劃尚未完成前,本局遵循現階段海岸永續發展政策,非必要原則上不再新建海堤,僅針對既有海堤維護及管理,以減少對環境景觀之負面影響)。
2.中期策略:持續配合進行海洋物理及地形等相關監測調查工作,若有改善需求時,在不降低其保護標準前提下,以小規模防護設施改善或補強方案為優先(如海岸侵蝕嚴重地區且具有重要之保護標的,則施作海岸防護設施,原則儘量採自然工法施作,以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3.長期策略:因應氣候變遷及未來海岸管理法之落實,除確保原有防護設施之功能外,亦將適度導入非工程防護措施以做為因應(如易致災的海岸區域限建,且已興建房舍或構造物等應以徵收或補償的方式另其遷移,不宜再興建海岸防護設施或拆除已無保護標的既有海岸設施,以回復自然海岸,亦為海岸環境營造的終極目的)。
Q5: 淺談台東市區段海岸防護、養灘及環境復育成效
一、緣起
因東部海岸長期以來屬侵蝕海岸且台東市區段海岸過去因受長浪及颱風巨浪的侵襲而屢釀災害,台東市區段海岸係為台東人口較為密集之海岸,故本局自民國73年開始陸續規劃與興建各項防護工程,例如位於台東市東郊大同路底濱鄰太平洋且位於台東海濱公園的台東海堤自民國73年開始興建後,對於保護台東市區段海岸防護達到初的成效以避免海岸線持續的侵蝕退縮,民國75年台東海堤前之灘面寬度約僅剩20公尺。
然而早期防護工法較偏重硬性工法,對於環境生態、景觀及親水性較有突兀感,在今日強調環境維護及永續經營之理念下,海岸防護觀念也應轉向強調海岸環境之改善及海灘保育,以充分利用海岸海洋獨特的景觀資源,並採用近自然工法,將既有海岸防護措施改善成具生態、景觀、休閒性多元功能並兼具海岸防護及海灘保育之設施,所以本局長期持續配合進行海洋物理及地形等相關監測調查結果發現,卑南溪提供足夠砂源且季風時期以沿岸漂砂方式為主,故在以突堤進行海岸保護,可攔阻沿岸漂砂,拓展砂灘面積,形成海浪消能之緩沖帶。
二、施作成效
本局自民國89年陸陸續續於台東市區段海岸灘線設有多處突堤群:包括台東海堤二工區(卑南溪河口段)及台東海堤海側部分,此二段突堤群發揮攔阻砂源增加砂灘面積之效能相較其他區域明顯,其中以台東海堤二工區(卑南溪河口段)段突堤群,最接近卑南溪河口,於夏季豐水時期,因河口持續供砂,有利突堤群攔阻河口沙源並拓展砂灘面積,突堤現已掩埋於砂灘中,且灘線較為佈設突堤前向海側延伸約了90公尺,效果非常顯著。
Q6:近期第八河川局針對海岸防護及環境營造是否有具體的作為?
近幾年來台東市區段海岸(卑南溪口以南至太平溪口以北)施作突堤進行養灘及海岸復育工作以達成初步成效,為配合整體海岸環境之營造,提供民眾休閒良好環境,本局於民國100年於原有台東海堤辦理環境改善工程,針對舊有海堤坡面及堤頂進行景觀改良施作景觀步道,以增加民眾親水意願,台東海堤自辦理環境景觀改善後,現為遼闊宜人的海岸風景是舒解壓力的重要景點,平日可供台東市民休憩運動,假日更是遊客賞景旅遊之重要據點。
本局配合103年行政院核的104~109年海岸環境營造計畫,預計107年~109年於馬享享排水(國際地前)至太平溪以北的海岸段進行海岸環境營造工程,總工程約1億二千萬元,希望以永續環境的理念,達到海岸防護功能同時兼顧環境自然性、親水性、生態性與景觀性,所以在工法及材料的選擇上採用天然的材料,如大塊石等,今年度(107年)先行施作國際地標前海岸段,並往南施作約450公尺,工程經費約4200萬元,設計理念上主要是因為原施作突堤進行養灘達到初步的成效,有較足夠灘面進行海岸環境營造,將設置1:8塊石(直徑60公分)緩坡的海岸防護設施,在不影響既有海岸防護功能,同時又能達到環境營造的目的,爾後台東市民或遊客到台東海濱公園國際地標遊玩時,直接可借由新舖設的塊石緩坡,行走至沙灘處,與大海做最親近的接觸,亦即曾加了親水性。                                                                                 
Q7: 對於全球氣候變遷之因應對策?
本局近幾年已針對東部海岸持續辦理基本資料調查監測成果,惟因缺乏早期的相關基本資料調查及監測結果,無法有效比對早期東部海岸侵蝕的速率及近期因全球氣候變遷海岸侵蝕的速率,是否近期因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海岸有加速侵蝕的現象,本局將持續觀測及調查海岸侵蝕的情形。
就工程而言,本局在因應全球氣候變遷策略,儘量就地取材,減少碳足跡,進而減少碳排放量,減少對地球的危害。
最後說明:釐清管轄權責
就權責來說,依海洋管理法規定,海洋侵蝕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為水利主管機關,然就「海岸侵蝕」係因興辦事業計畫之實施所造成或其他法令已有分工權責規定者,依法其防護措施仍由各該興辦事業計畫之目的事業主管機管辦理。
一、一般性海堤
依據海堤管理辦法規定,用於維護國土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之海堤,台東地區由第八河川局執行管理,相關使用管理事項應回歸水利法與海堤管理辦法。
二、事業性海堤
防護區內包括事業性海堤(包含海岸保護工)包含台東縣政府支新港漁港和大武漁港以及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三區養護工程處之台九線路基保護工,其涉及事業海堤段或由目的事業機關經營管理海岸段之管理與管制措施,乃由台東縣政府及交通部等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依相關規定辦理。
在這邊跟各位鄉親釐清管轄權責是希望各位鄉親如果以後有海岸的相關問題,可以直接找到權責單位對口,避免浪費鄉親寶貴的時間,也希望各位鄉親若針對河川或海岸有什麼建議,都可以提出給我們參考。